广元市档案馆指南(一)
发布时间:2012-10-10 16:42   来源:本站

   

为了更好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向社会各界介绍广元市档案馆馆藏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和资料内容,便于利用者更广泛地了解和利用本馆所保存的档案和资料,更好地为广大利用者服务,我们编写了《广元市档案馆指南》。

本《指南》是按照国家档案局颁发的《档案馆指南编制规范》的要求,结合本馆的实际来编写的。《指南》共四章,由概述、民国时期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档案、馆藏资料及附录几部分组成。附录部分辑录了本馆接收、整理、鉴定、保管等规章制度、细则,馆藏档案全宗名册等。

本《指南》以文章叙述的形式,较系统地介绍了本馆的基本情况和馆藏情况。对馆藏档案以全宗为单位分别编写,并按档案的形成时期、机构的性质分别排列叙述。《指南》共介绍了143个全宗,其中,民国档案18个全宗、建国后档案125个全宗。在介绍档案内容时,力求客观,概括全面,重点突出,不加评述。全宗介绍主要包括全宗构成单位的历史沿革及其内部机构(一些单位的内部机构变化频繁,未予介绍)、职责、档案数量、起止日期、主要内容,重点是档案内容。为利用查找方便,全宗档案内容按问题分别叙述。全宗介绍的时间截止1988年,个别全宗适当后延。

本《指南》是在原《指南》基础上加工、充实而成,从准备到编写完成,历时一年。第一章由王杰峰编写,第二章和第三章由彭建生、王杰峰、邓宇霞、李兰、代娟五人共同完成,第四章由邓宇霞编写。《指南》由彭建生统纂、修改,王浩生同志审阅定稿。李兰、代娟、杨烨等同志参与了本书档案、资料的提供工作。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紧迫,缺点错误和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九年九月

第一章   

第一节    档案馆概况

  档案馆历史沿革

    广元市档案馆的前身为广元县档案馆,广元县档案馆成立于195911月,当时仅有工作人员3人。“文革”时期,档案馆工作曾一度中断,1973年恢复。197912月成立了县档案局,与县档案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由县委办公室领导。1983年机构改革时,领导关系和机构性质仍沿袭以前的不变。

   19855月,广元撤县建市(省辖),6月,建立广元市档案馆,仍实行局、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机构,列为广元市人民政府32个序列内工作部门之一,由一副市长直接领导。

  1997年机构改革中,中共广元市委、广元市人民政府确定:市档案局与市档案馆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履行档案保管、利用和全市档案事业行政管理两种职能,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广元市档案馆代码:451120

  档案馆的性质与任务

1、  性质

广元市档案馆是广元市委、市府直属的文化事业机构,受市委、市府的直接领导。它是永久保存广元市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的基地,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其业务工作受市档案局和省档案局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2、任务

广元市档案馆的任务是接收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征集散存于社会的有地方特色和价值的档案、资料,按照档案法规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科学地管理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充分利用馆藏档案编辑档案史料,积极提供利用,采取多种方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馆库建设

原广元县档案馆于197711月动工,19788月完工,建筑面积为675平方米。档案馆仅2层,馆内设施也较为简陋。

建市后,为使档案事业与其他事业协调发展,广元市委、市府决定,在东坝新区修建广元市档案馆。市档案馆于198711月破土动工,199010月竣工,19913月正式投入使用。市档案馆总投资156万元,总建筑面积442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3100平方米,办公用房1320平方米。整个建筑符合《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且外形美观、环境优美,为档案的安全保管、科学管理,以及利用者的查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市档案馆的馆内设施较为齐全,现有计算机2台,复印机1台,除湿机10台,自动报警器2台,灭火器54具,吸尘器3台,自动温湿度记录仪2具。库内安装了防雷电防漏电装置、防火防盗门,馆内建立了值班制度,有利于档案的安全保管。馆内辟有42平方米的内部查阅室,60平方米的开放阅览室,84平方米的档案陈列室和20平方米的档案检索室。一次可接待30人同时查阅。基本上满足了档案保管、保护、利用的需要。

第二节      馆藏档案、资料概况

  馆藏档案

广元市档案馆自建立以来,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接收,馆藏数量逐渐增加。到1998年底,馆藏档案共334个全宗,89678卷。其中,清代档案7卷,民国档案18个全宗,9101卷;新中国成立以来,原广元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207个全宗,42980卷;昭化县各机关、部分企事业单位22个全宗,2135卷;广元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85全宗,15643卷。

清代档案,为军事文书、涵札。

馆藏民国档案包括广元、昭化两县机关档案。主要反映了民国第十四行政公署、民国广元、昭化两县政府党、团组织、军警宪特组织形成、发展过程、活动情况,以及各级政府职能机构人事、民政、财政、教育、军事、保安、司法、禁烟、田赋、稽征、交通、邮电、农林、水利、气象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民国广元、昭化两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的重要史料。

1959年前广元、昭化两县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主要反映了50年代中共中央、四川省委、川北行署、剑阁地委及两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关于政权建设、清匪反霸、减租退押、抗美援朝、征粮、土改、三反五反、整党建党、整风反右、机关设置、干部管理、对私改造、文化教育、卫生防疫、工商、侨务、农业生产、多种经济、水利建设、农业合作化、工业生产、基本建设、财政金融、商业、粮食、贸易等工作的开展情况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这些档案是研究和了解广元、昭化两县建国初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情况的可靠依据。

195812月广昭两县合并后广元县所形成的档案构成了广元市档案馆馆藏的主体。主要有广元县党群系统、政府系统、政法系统、工交系统、农林水系统、财贸金融系统、文教卫生系统、科技系统等单位在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形成的档案。这部分档案收集较为齐全,内容比较丰富,从多角度反映了广元从50年代末至1985年撤县建市近30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农业、工业、商业、贸易、交通、财政、金融、科技、教育、卫生、政法等各方面的情况,是广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真实反映。

建市后这部分档案起止年代为1985年至1988年。主要反映了建市初期广元的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馆藏资料

广元市档案馆为配合档案提供利用,方便各项工作查考,更好地为社会各界服务,除接收管理各种档案外,还收集与征订了各种有价值的资料,共21621册。

馆藏资料中,一部分是各单位随档案一起移交的,如本地区各机关编辑的各种内部资料,一部分是各地各部门赠阅交流的资料,如各种志书、刊物等,其余大部分资料是为丰富馆藏而订购和收集、征集的。

    本馆资料分为建国前资料和建国后资料两大部分。建国前资料包括个人著述、志书、报刊、同学录等,主要有清咸丰至光绪年间任礼部仪制司主事、浙江盐运使等职的李绅夫(广元市剑阁县人)的《十三峰书屋》,四川广汉张邦伸著的《云栈纪程》、燕山小卒(笔名)写的《川陕行役日记》(手稿复印本),清代、民国时期的《广元县志》,民国黄埔军校同学录,民国《大公报》等。

建国后资料主要有公开出版发行的各种书报、刊物、法规、法令、规章、制度,领袖著作、文学艺术作品、文史资料等。为了查找方便,本馆对这些资料共分16分类别。主要有马恩列斯著作;毛泽东著作、邓小平文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外战争史;将帅名录;外国文学作品;《二十四史》;社会主义教育;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土改、三反、五反、历次政治运动;政策法令;民政、军事、政法、公安;工业交通、城市建设;农、林、水、牧、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政、税务、金融、外贸、外事;民族、宗教、工商、青年、妇女工作;文化、教育、卫生、新闻、宣传、文学、艺术、工具书;县志及各部门志、年鉴、普查工作;档案、图片;报刊、杂志,重要文件汇编;科学技术等。

第三节      档案馆业务建设

  档案的收集

广元市(县)档案馆自建立以来,就十分注重档案的收集工作。19741月,接收档案23897卷,奠定了县档案馆工作的基础。19839月,接收了广元县委、县府、县级各局、院、药、校、社等部门和单位的档案31319卷,门类涉及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时期包括民国档案和建国后档案,基本上能反映广元县代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80年代中期以后,广元市(县)档案馆按照《档案馆工作通则》,以及档案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将所属机关档案室保存10的永久、长期档案接收进馆,保证了档案馆档案的重要来源。1985年,广元撤县建市后,原广元县各机关、事业单位先后向市档案馆移交了1985年以前的档案。截止1998年底,广元市档案馆共接收档案89678卷。

为进一步丰富馆藏和体现地方特色,广元市(县)档案馆在接收各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的同时,还对散存于社会和个人手中的档案、资料进行集征。广元市(县)档案馆共征集家族谱37卷,重要志书28卷,红军石刻标语拓片74张,重要照片面156张。

  档案的整理

80年代初期开始,广元县档案馆就开始对馆内档案进行系统整理,统一编制了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并对馆内积存文件进行整理。为档案的利用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建市后,广元市档案馆根据四川省档案馆业务建设规范,制定了适合本馆馆藏特点的全宗系统分类、排列方案,并据此对馆藏档案、资料进行了分类、排列;填写了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编写了全宗目录、案卷目录、专题卡片。通过整理,使馆藏各全宗的档案都基本上达到了年度清楚、分类准确、排列有序、编目完善、查找方便的要求,对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提供了方便。

1996年市档案馆升省三级时,按照《四川省各级档案馆业建设规范》要求,对馆藏档案、资料进行了系统排列、整理,理顺了馆内档案的全宗号、目录号和案卷号,并统一装盒。修改了不准确的案卷题名,基本上解决了档案馆多年积累下来的编目不规范、查找不方便的问题。1998年以来,档案馆又集中人力,对馆藏8万多卷档案卷皮全部粘贴了背脊,上齐了档号,编制了索引和专题目录,并对馆内全部档案重新划分了全宗,进行了重新排列,使馆内档案存放有序、排列科学,管理方便,利用便捷。

建市以来,市档案馆就着手民国档案的抢救、修复工作,制定了抢救计划,落实了抢救经费,培训了人员。199111月首次向社会开放民国档案2130卷,19969月第二次向社会开放民国档案1356卷。截止1998年底,广元市档案馆的9101卷民国档案全部得到了抢救,共裱糊80546件,201060页,抄写卷内文件目录237514条,拟写案卷题名9101条。抢救后的档案分清了全宗,重新编制了案卷目录,统一了卷皮,上齐了档号,彻底改变了过去全宗混淆、无卷内目录、题名不准、查找困难、保管不便的状况。

  档案的检索

为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方便利用者查阅档案,广元市(县)档案馆在各个时期编制了各种形式和用途的检索工具,以满足工作的需要。

特别是80年代以来,广元市(县)档案馆先后编制了查找性、报道性、馆藏性等多种检索工具,从全宗级、案卷级到文件级,初步形成了适合本馆馆藏特点,成龙配套的档案检索体系。到1998年底,广元市档案馆编制了案卷目录559册,全引目录146册,资料目录20册,专题目录6册,重要文件目录18册,62956张,开放档案目录95册,二套制文件字号对照表314册,专题卡片71213张,全宗指南270个,全宗卷270个,以及档案馆简介。档案、资料存放等检索工具和参考资料,较好地满足了查找利用的需要。

  档案的编研

档案编研工作是衡量一个档案馆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重要手段。广元市(县)档案馆自建立以来就把档案编研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业务来抓,先后组织人员编辑了《广元自然情况简介》、《广元历代灾异》、《广元洪灾小考》、《广元历代县令》、《广元天主教与王良佐》、《广元皇泽寺与武则天考析》、《红军在广元革命斗争史料》、《西北制造厂镇压下西坝农民始末》、《广元风味特产指南》、《广元风景名胜概览》、《广元招商引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与市经协办合编)、《广元县组织史》、《广元市组织史》(与市委组织部、党史研究室合编)、《广元交通概览》、《广元英烈事迹选编》、《广元市矿产资源概要》、《广元市招商引资概览》、《广元市耕地、人口变动基础数字汇编》、《广元大事记(1985---1999年)》、《广元市档案馆档案利用统计分析(1996---1998年)》、《广元市人代会简介》等20多种200多万字的编研材料。

  档案的利用

广元市档案馆的利用工作从80年代中期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由过去单一的为政治服务转向为经济建设、编史修志、科学研究和纠正冤假错案、落实政策等工作服务。广元市档案馆设置了专门的阅览室,为利用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广元市档案馆目前已向社会开放了全部历史档案和建国后已满30年应开放档案的70%,并编制了开放档案目录。利用者只需提供合法证明(如身份证、工作证等),就可利用本馆已开放的档案。同时,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公民个人根据工作或教学科研需要,也可以凭单位介绍信,经批准后利用档案馆未开放的档案。

广元市档案馆在做好利用者来馆查阅利用服务工作的同时,还开展了咨询服务,来函代查。利用者可通过函件,说明利用档案的目的、内容和所需材料等情况,由档案代查后寄回所需材料。

从馆藏档案中引述或节录档案材料原文,为利用者出具证明材料,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是档案馆提供利用的重要方法。根据利用者的需求,广元市档案馆可对需要摘录的材料,用复印机进行复制,加盖广元市档案馆章后,使之具有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

广元市档案馆自始至终把档案利用工作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提供全方位服务。截止1998年,广元市档案馆共接待利用者36800人次,提供档案、资料138780卷次,在经济建设、编史修志、落实政策、科技兴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普及地方历史文化知识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